ZF-2013型大腸埃希氏菌熒光觀察箱
366nm暗箱式檢測用紫外燈, 用于水及食物中的微生物檢測,如水中大腸埃希氏菌在含MUG 的培養基中培養后,即會產生熒光反應也可用于實驗室蛋白質及化合物的檢測。
大腸埃希氏菌定義
大腸埃希氏菌是指能產生β-半乳糖苷酶(β-D-galactosidase)分解ONPG(Ortho-nitrophenyl-β-D-galactopyranoside)使培養液呈黃色,能產生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分解MUG(4-methyl-umbelliferyl-β-D-glucuronide)使培養液在波長366nm紫外光下產生熒光的細菌。
二、用途 :大腸埃希氏菌測定熒光觀察使用方法:插上電源,將經過24小時培養后的EC-MUG管在燈下照射,如有藍色熒光產生則為大腸埃希氏菌陽性管;
四、具體方法:取供試液10ml(相當于供試品1g、1ml),直接或處理后接種至適量(不少于100ml)的膽鹽乳糖培養基中,培養18--24小時,必要時可延長至48小時.
取上述培養物0.2ml,接種至含5mlMUG培養基的試管內,培養,于5小時、24小時在366nm紫外線下觀察,同時用未接種的MUG培養基作本底對照.若管內培養物呈現熒光,為MUG陽性,不呈現熒光,為MUG陰性.觀察后,沿培養管的管壁加入數滴靛基質試液,液面呈玫瑰紅色,為靛基質陽性,呈試劑本色,為靛基持陰性.本底對照應為MUG陰性和靛基質陰性.
如MUG陽性,靛基質陽性,判供試品檢出大腸埃希菌;如MUG陰性,靛基質陰性,判供試品未檢出大腸埃希菌;如MUG陽性,靛基質陰性,或MUG陰性,靛基質陽性,則應取膽鹽乳糖培養基的培養物劃線接種于曙紅亞甲藍瓊脂培養基或麥康凱瓊脂培養基的平板上,培養18--24小時.
若平板上無菌落生長,或生長的菌落與表所列的菌落形態特征不符,判供試品未檢出大腸埃希菌.若平板上生長的菌落與表所列的菌落形態特征相符或疑似,應進行分離,化,染色鏡檢和適宜的生化試驗,確認為大腸埃希菌.
大腸菌形態特征
用曙紅亞甲藍培養基:呈紫黑色、淺紫色、藍紫色或粉紅色,菌落中心呈深紫色或無明顯暗色中心,圓形,稍凸起,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濕潤,常有金屬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