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奇寶—腳灸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腳,養腳永不老。 作用:促進人體血脈流通,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舒通經脈,強身健體,推遲衰老,祛病延年。 我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于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于《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中醫歷來就非常重視足部的保健與治療。 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連接人體臟腑的12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于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能堅持睡前用艾草溫灸,能刺激這些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舒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瘀、滋補元氣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有無數的神經末稍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經常用足底艾灸,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從理療學的觀點看,每天足部艾灸十五至二十分鐘。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稍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如能長期堅持,不僅有保健作用,還對感冒、腳疾、凍瘡和關節痛等癥有較好的療效。還能防治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