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產品采用蠟粉壓制,圖案精美,燃燒時間長,燃燒符合歐美標準,圖形、顏色可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更換,外包裝符合出口要求。
圣誕蠟燭
十二月寒冬,窗臺點上蠟燭的習俗早在基督宗教起源之前,當時是慶祝冬至的來臨。而基督徒用來象征基督愛與光明的燭光則是這樣來的:
很久很久以前,奧地利的小村莊住著老鞋匠夫婦,雖然很窮,卻不吝嗇與他人分享所有。每晚窗臺上,老夫婦總是點上蠟燭,樂意接待任何需要歇息的旅者。
多年以后,小村莊遇上戰爭與饑荒,冥冥之中似乎有股神奇的力量保護著他們,老夫婦的損失總是比鄰居來得少。
圣誕夜,村民們聚在一起討論近來的苦日子,“這鞋匠老夫婦真是神奇了,老是與壞運氣擦身而過,我們也在窗臺上點根蠟燭吧!”
晚上,村里家家戶戶都點燃了蠟燭。破曉之前,信差稍來了消息,戰爭結束,和平終于到來!村民們感謝天主的恩寵,并承諾每年圣誕夜都要點燃蠟燭。
之后,這個美麗的習俗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傳播愛與喜樂。
圣誕節的起源
“圣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耶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我們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圣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并無半點關聯。交換禮物,寄圣誕卡,這都使圣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圣誕節是基督教世界較大的節日。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那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那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那穌的受洗。后來歷史學家們在羅馬基督徒習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 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恒。”經過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伴為圣誕節可能開始于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那穌的誕辰。12月25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蘇的開始。可能由于這個原因,羅馬教會才選擇這一天作為圣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圣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圣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圣誕節。自從1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圣誕節后,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1月6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圣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歐美許多里,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1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那穌降生的傳說有關。耶穌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蘇是因著圣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恒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后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圣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圣誕節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紀念耶穌的誕生,但真實的誕生日就沒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紀,圣誕卡的流行、圣誕老人的出現,圣誕節也開始流行起來了。
安全事項(safety attentions):
1) 隨時照看燃燒的蠟燭。
2)不要讓孩子和寵物靠近燃燒的蠟燭。
3)在通風條件好的地方燃燒蠟燭,但不要放在風口處。
4)蠟燭應遠離可燃物品或散熱物體。
5)應將蠟燭放置在不可燃的表面上。
6)使用專用燭臺。
7)每次使用蠟燭時應當將燭芯剪至0.6厘米左右,避免因為燭芯過長而導致火苗過大。
8)注意燃燒蠟燭控制在安全距離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