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標準:GB/T 5231-2001
“黃銅”一詞早見于西漢東方朔所撰的《申異經·中荒經》:“西北有宮,黃銅為
墻,題日地皇之宮。” 這種“黃銅”指的是何種銅合金,待考。《新唐書·食貨志》
又有‘青銅”、“黃銅”的稱謂,分別指礦石顏色和冶煉產品,并非現在的銅錫合金
與銅鋅合金。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賦》中又有“其為黃銅也,坑有殊名,山多眾
樸”,指的是火法煉制的純銅。 黃銅一詞專指銅鋅合金,則始于明代,其記載見
于《明會典》:“嘉靖中則例,通寶錢六百萬文,合用二火黃銅四萬七千二百七十
二斤……。。到了唐代,由于鑄錢材料的規范化,使所鑄行的錢幣中鋅的含量均
為恒量。
黃銅棒它是由銅和鋅組成的合金。 當含鋅量小于39%時,鋅能溶于銅內形成單相a,稱單相黃銅 ,塑性好,適于冷熱加壓加工。 當含鋅量大于39%時,有a單相還有以銅鋅為基的b固溶體,稱雙相黃銅,b使塑性小而抗拉強度上升,只適于熱壓力加工 若繼續增加鋅的質量分數 ,則抗拉強度下降,無使用價值 代號用“ H +數字”表示,H表示黃銅,數字表示銅的質量分數。 如H68表示含銅量為68%,含鋅量為32%,的黃銅,鑄造黃銅則在代號前“ Z ”字,如ZH62 如Zcuzn38表示含鋅量為38%,余量為銅的鑄造黃銅。 H90、H80單相,金黃色,故有金色共稱之,稱為鍍層,裝飾品,獎章等。 H68、H59屬于雙相黃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