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東海牌”的份量(一)
從毛主席紀念堂到長安街,從濱博高速到京滬高鐵,從“齊魯”到“東海”,齊魯石化瀝青生產發展之路走過無數的坎坷與波折,沉浸了幾代瀝青人的血汗傾注,而今在李總科學管理理念的指引下,當代瀝青人正積極開拓市場,優化生產管理,為打造世界較好瀝青生產品牌而更加艱苦奮斗,從歷史到今天,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可能變為現實……
“齊魯”牌——完成神圣的歷史使命
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勝利石化總廠建設了瀝青車間,老一輩瀝青人現在都稱之為“南瀝青”。因為這套裝置現已被拆除,裝置的大體位置就在現在煉油廠CFB爐旁邊,因為新的瀝青車間已經北遷建設,所以老人們都把初的瀝青車間深情地稱之為“南瀝青”,也就是在留下了老一輩瀝青人揮灑青春年華的美好記憶。
孫樹森,一名臨淄區邊河鄉土生土長的漢子。1970年,他們一批48人作為裝卸工招工進入勝利煉油廠瀝青車間,主要負責固體瀝青火車裝車工作。一年后,這批人全部轉為裝置操作工,從此他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2001年,孫樹森從瀝青車間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休。
“那時候,一個月53斤糧票,在三食堂就餐,住著單身宿舍,干得盡頭可足了!”說起當年,孫樹森是滿懷豪情。
大約是在1967年,勝利煉油廠瀝青車間正式生產固體10號瀝青,主要用于建筑防水。那時候,瀝青車間分氧化、道路、化工、酸堿渣4個工段。1978年開始生產道路液體瀝青,都是180公斤桶裝,大部分裝火車出廠,小部分則由當地市政公司用小型罐車汽車運輸。那時侯的裝桶工作異常艱苦,還有許多女家屬工,好多都是工余之際抓緊回家喂奶,再趕回班上繼續干。說起那段艱苦歲月,孫樹森那深邃的眼眸中折射出的就是滄桑的印證。
1976年9月9日,偉大領袖毛主席與世長辭。不久,黨中央決定建造毛主席紀念堂,石油部交給我們一項政治任務:一個月內研制100號甲瀝青,用于毛主席紀念堂地下工程防水和道路鋪設。
孫樹森說,作為那時代的青年工人,我們非常興奮和自豪,我們能為建設毛主席紀念堂出把力,那就是我們今生的較大幸福。接下來,廠里和車間就組織一系列技術攻關,用蒸汽往復泵將渣油送到氧化釜進行通風,改進瀝青的針入度、延伸度和軟化點等一系列工藝參數,通過設備臨時改造和不斷調整技術參數,一個月內100號甲瀝青研制合格成功,勝利完成毛主席紀念堂緊急生產瀝青的神圣使命。當披紅掛彩的火車載著專用瀝青駛向首都北京的時候,我們歡呼雀躍,至今歷歷在目。從此,100號甲瀝青就成為我們的正式產品,并獲得當時石油部頒發的銀質獎章。
回憶那段奮斗歷程,孫樹森講起了他平生僅有的“一次違章操作”。當時,100號甲瀝青研制成功后,立即加班加點晝夜為毛主席紀念堂趕制專用瀝青。一天,已經是班長的孫樹森剛接零點班不久,他就發現往復泵泄漏,由于連續生產裝置不能停,孫樹森就與職工一起用膠墊堵漏。當泵體連桿將膠墊帶入時,巨大的壓力將滾燙的渣油一下噴出,將孫樹森的胸膛和脖子燙傷,情急之下,他用汽油將渣油清洗一下,將浴室的門撬開進行沖洗,因為當時管理規定不準在裝置區洗澡。就這樣,孫樹森一直堅持干到天亮。上班以后,他向當時的車間主任王悅智檢討錯誤,因為任務緊急,王悅智也就沒有對他的魯莽繼續深究。
打那以后,每次去北京孫樹森都要去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每次都感慨萬千,每次回眸駐足遠眺巍峨的毛主席紀念堂,都要回憶那段激情奮進的日子。
韓均亮,瀝青車間原工會主席,齊魯石化瀝青生產發展又一名歷史見證人。
1976年,那年韓均亮剛好22歲,任裝置崗位一操。韓均亮回憶到,當年11月份,接到石油部指令,為毛主席紀念堂生產專用瀝青。經過半個月中試生產,經過實施淺度氧化等工藝調整,進一步控制工藝溫度、氧化量和通風量,產品標準符合要求指標。
“那時候,零點夜班補貼3毛錢,下4點班交接時還要學習毛澤東選集,但人人干勁都很足,雖然比現在要艱苦的多,但是能夠承擔如此光榮的任務內心總是無比自豪!”韓均亮對齊魯石化瀝青的成長發展充滿了深厚感情。
韓均亮說,那時候咱齊魯瀝青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響譽行業內外。80年代初,韓均亮作為瀝青客戶回訪組成員,北到哈爾濱南下蘇杭,走訪了全國十多家齊魯瀝青用戶,他們根據南北溫差大對道路形成的影響,一致認為瀝青生產不能執行統一標準,決定執行甲、乙兩種標準。再后來還生產了60號甲、乙兩種瀝青,這就是當初市場經濟的初期階段,他們就成為了瀝青生產開拓市場的先行者。
2009年國慶大典前夕,齊魯石化生產的瀝青鋪上了長安街,齊魯瀝青為國慶60周年又獻上一份厚禮。為此,國務院國資委專門發文對齊魯石化公司進行了嘉獎,齊魯瀝青再次勝利完成政治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