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源于生活,現在的很多樂器在初可能只是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的東西,但是經過人們的加工之后發展下來就成為了現在我們見到的樂器。現在的鋼鼓在開始的時候其實就是幾個金屬汽油桶。
1945年夏,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特立尼達島上的人傾城而出歡慶勝利,擁塞在西班牙港的街道上,在狂歡的極度興奮中,青年們隨手拿起了垃圾箱、白鐵桶甚至玻璃瓶來敲打,以表達他們的喜悅和歡樂。當時這些金屬品的明亮、清脆的音響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啟發。於是,開始了試驗,初,他們采用了一種老式的并干箱,拴上帶子掛在胸前敲打,后來發現把并干箱的底面凹進去聲音就變得好聽。而當一位青年馬耐特將底面敲出幾條淺溝把底面分為幾個區域后就能發出幾個不同的音高,這是一個突破。隨后,人們又以島上煉油廠廢棄的金屬汽油桶進行試驗,把油桶密閉的底面用錘敲,凹成鍋形,并將鍋面按各種尺寸鑿成若干塊面積不等、斜度、厚度不同的音區,面積大的音區發整體。這樣,簡單的曲調就可以用棍子敲出來,金屬汽油桶也不再是粗糙的節奏響器了,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全新的創造、發明。接著,人們又制造出包括各種不同音域的樂器,高音的樂器比較矮,桶身也切得短,像一個盤,就稱作鋼盤,中、低音的樂器桶身比較高,就稱作鋼鼓。后,全套的、包括各個聲部的鋼鼓樂隊也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