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路交通方面,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依托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貫穿沙井、福永的南北向輕軌干道,另在本區內建設環形高架小型輕軌線路,既作為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對外開展生態城市與生態農業旅游的交通手段。
提倡使用各類清潔及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沼氣能、潮汐能并加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城市各類廢棄物要從一排了之的“排”階段,改進到綜合治理的“治”階段,并進一步上升到循環使用、資源化的“化”階段。
3.生態農業—桑基魚塘示范農業區
規劃中的桑基魚塘示范農業區,位于115平方公里的生態農業科學城的西側,緊臨珠江口伶仃洋,規劃面積3.5萬畝(約計20余平方公里)。目前絕大部分的土地除個別村落外,均為大面積的桑基魚塘,形成了阡陌縱橫、魚塘萬畝的田園風光。
桑基魚塘是常見的生態農業技術類型之一,它屬于典型的水陸交換物質循環生態系統,同時綜合了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系統、相互促進的生物物種共生系統、漁業立體養殖系統、沿海灘涂和蕩灘資源開發利用的濕地生態系統等多種生態農業系統的基本原理,在生態農業的具體應用中,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為可貴的是桑基魚塘這種生態農業模式為我國人民,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歷史,在廣東、江蘇等地獲得大規模推廣,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與生態效益,因此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該系統由基面子系統和魚塘子系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陸地系統,后者為水生生態系統。它是由基面種桑(或果、花)、桑葉喂蠶、蠶沙(糞)養魚、魚糞肥塘、塘泥為桑施肥等多個生物鏈所構成的、完整的、水陸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通過水陸物質交換,使桑、蠶、魚、菜等各業協調發展,整個系統沒有廢棄物,處于一個良性循環之中。
近10多年來,傳統的基塘生產方式又進一步發展為桑基、魚塘、農舍三結合的農村生態系統。通過引進沼氣工藝,沼氣渣既可作肥,又可進入魚塘,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以作為魚飼料,還可培育蘑菇,它使基塘生產方式進入了新的階段。
規劃考慮利用本地區的傳統優勢,按照桑基魚塘的技術要求,完善和規范本地區的生產模式,使之成為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有代表性的桑基漁塘生態農業示范區。
在規劃中的該示范區內,主要由三種類型的功能區組成。一是旅游度假區,其中又分別包括東、西、南三塊。西區是起步區,瀕臨大海;東區是未來建設的旅游中心區,正對沙井、福永組團隔離綠帶的中軸線;南區地處南端,臨近深圳黃田機場和福永碼頭。第二類功能區是保留下來的村鎮居民點,應結合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建設,將它們改造成生態農業示范村,并為未來的生態旅游提供勞動服務人員和特色住宿設施。除以上外,剩余地區均為重新規整過的魚塘,其中又根據不同區位,分別環繞三個旅游度假區形成桑基魚塘區、花基魚塘區、果基魚塘區。
4.生態旅游—濱海田園風光旅游度假區(起步區)規劃
按照20平方公里的桑基魚塘生態農業示范區的規劃構想,將在東、西、南建設三塊旅游度假區,其中西區為起步區,占地約2.3平方公里。
該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交通區位優良,依托近在咫尺的福永碼頭、黃田機場和廣深高深公路可以方便地通達深圳、廣州、香港、珠海、東莞、惠州等各大中城市,客源基數大,消費水平高。其次自然景觀優良,站在海堤西望,只見波光粼粼、海天一色,回首陸上又見茂密的葦塘、桑樹和各類果木。正如當地領導所言:“一邊是海,一邊是幾萬畝魚塘,而且保護得很好,這樣的自然風光,這樣的生態環境,這樣豐富的資源,不要說在廣東,就在全國也很難找到”,并建議要“加快規劃、開發、建設、發展,使之成為新的旅游景點和經濟增長點。”因此在本地區依托沙井、福永生態農業科學城和桑基魚塘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開展適度規模的以觀光農業為主體的生態旅游,市場前景必大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