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章中,我將論述農業景觀的審美價值與它們的生產性(Productivity)之間的聯系。我的觀點就是農業景觀不僅具有巨大的審美價值,而且農業景觀的絕大多數審美價值都取決于它們的功能以及它們良好或拙劣地履行這些功能。進而,它們的審美價值取決于它們的生產性與可持續性。
作為這—章的理論背景,我將討論一些根源于如畫性的美學傳統。該傳統對“如圖畫般”的景觀欣賞過分強調,從而困擾我們對農業景觀進行正確的審美欣賞。而且這一美學傳統慫恿我們將農業景觀的特征描述為一種缺失審美價值的景觀。但我認為這種描述與下列事實恰好相反:盡管農業景觀中沒有經典地“如圖畫般”的審美感受,但它仍然是一種具有巨大的形式美與表現美的景觀。
我通過一個事實將上述提及的兩種不同思考方式相聯系起來。這一事實就是:盡管形式美是農業景觀的審美價值中一個重要維度,但是農業景觀中更為重要的維度是它們所具有的表現美(Expressive Beauty),正是在這里,農業景觀中取決于生產性和持續性的審美屬性才得以實體化。然而歸根結底,我認為農業景觀的表現力的性質與所呈現的詳盡程度,由于諸多原因,到現在仍未明了。
2 如畫性欣賞的傳統
景觀欣賞的如畫性傳統源于那些在18世紀中取得突破進展的審美理論與審美體驗之中。18世紀中,審美理論之所以能成為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艾迪生、哈奇生、博克、愛利森以及康德;并且審美體驗還被公認為是體現完美生活的一種特質。美學的興旺在18世紀末的所謂的“合成美學”達到其。這種“合成”有著許多成分,就這—章目的而言,為重要如下所述:首先,“合成”將無利害性概念鞏固為審美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并成為審美體驗中的一個典型特征。這一概念不僅為美學定義提供一種途徑,同時也為審美體驗從其他體驗形式,如道德的、功利的或是個人體驗中分離出來提供一種途徑。第二,這種“合成”堅定地確定了景觀而非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理論所關心的中心對象,并作為審美體驗的范例。而就當前目的而言,后的并且為重要的是,合成美學用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取代了先前單對“優美”進行的理想化欣賞,前者不僅有著無利害性,也還包括著優美、崇高與如畫性。
合成美學造就出一種審美欣賞的理想范式,欣賞者主要憑借無利害性概念來體驗景觀,并且將它們在優美、崇高以及如畫性這些層面上來體驗。正如景觀學者約翰?孔容所指出的,“在18世紀美學理論中,美學范疇之間的界限相對清晰和穩定:在極大程度上,優美、崇高以及如畫性彼此間可以進行區分。”接著他將這些美學范疇的特征描述如下:“……優美的形式傾向于小……優雅……,而且精細地富于變化……精致……并且在色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