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扎染披帛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于婦女的衣著,在“搜神后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在唐詩中我們可看到當時婦女流行的裝扮就是穿“青碧纈”,著“平頭小花草履”。在宮廷更是廣泛流行花紋精美的絞纈綢,“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史載盛唐時,扎染技術傳入日本等國,日本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絲織上“作文采”了。孟郊《織婦詞》說:“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生動地描繪了織女們艱辛的勞作;王建《織錦曲》寫道:“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一梭聲盡重一梭,玉腕不停羅袖卷。”描繪了織女的心靈手巧的紡織勞動。正是她們夜以繼日的勞動,創造出舉世聞名的中國紡織、織染的精品。古代織女們進行紡織的原始織機是模樣?我想,大致就是文獻上說的“踞織機”。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了漢代銅貯貝器,它的蓋上有從事紡織的雕鑄人物,從畫面上看,這種原始的踞織機是手腳并用的。自貢扎染多次被評為四川省工藝品,并作為特色旅游品遠銷美、法、德、日等。[11]1992年上海科教電影廠在自貢拍攝了科教片《自貢扎染》,在海內外播映反響強烈。自貢扎染歷年來在各種展評優活動中,榮獲“國際博覽會銀獎”、“旅游產品”等二十二項部級大獎。1993年,日本國樂染會主宰出原修子參觀了自貢扎染廠后評價說:張曉平自貢扎染作品《熊貓》自貢扎染技術“體現了中國當代扎染藝術的較高水平”。[12]張曉平作品《天音》系列以及徐仁杰作品《卷軸畫鹽場古韻》獲得了2012年四川省工藝美術金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