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各種紗線為原料制成狹幅狀織物或管狀織物。帶織物品種繁多,廣泛用于服飾、鞋材、箱包、工業、農業、軍需、交通運輸等各產業部門。30年代,織帶都是手工作坊生產,原料為棉線、麻線。新中國成立后,織帶用原料逐漸發展到錦綸、維綸、滌綸、丙綸、氨綸、粘膠等,形成機織、編結、針織三大類工藝技術,織物結構有平紋、斜紋、緞紋、提花、雙層、多層、管狀和聯合組織。1、吸濕性:棉織帶具有較好的吸濕性,在正常的情況下,織帶可向周圍的大氣中吸收水分,其含水率為8-10%,所以它接觸人的皮膚,使人感到棉柔軟而不僵硬。如果織帶濕度增大,周圍溫度較高,織帶中含的水分量會全部蒸發散去,使織帶保持水平衡狀態,使人感覺舒適。2、保濕性:由于棉織帶是熱和電的不良導體,熱傳導系數極低,又因棉織帶本身具有多孔性,彈性高優點,織帶之間能積存大量空氣,空氣又是熱和電的不良導體,所以,棉織帶具有良好的保濕性,用著棉織帶使人感覺到溫暖。3、衛生性:棉織帶是天然纖維,其主要成分是纖維素,還有少量的蠟狀物質和含氮物與果膠質。棉織帶經多方面查驗和實踐,織帶與肌膚接觸無任何刺激,無負作用,久穿對人體有益無害,衛生性能良好。4、耐熱性:棉織帶耐熱能良好,在攝氏110℃以下時,只會引起織帶上水分蒸發,不會損傷纖維,所以棉織帶在常溫下,使用,洗滌印染等對織帶都無影響,由此對提高了棉織帶耐洗耐穿服用性能。5、耐堿性:棉織帶對堿的抵抗能力較大,棉織帶在堿溶液中,織帶不發生破壞現象,該性能有利于服用后對污染的洗滌,消毒除雜質,同時也可以對棉織帶進行染色、印花及各種工藝加工,以產生更多織帶新品種。紗線經絡筒、卷緯形成緯線管后,插在編織機的固定齒座上,緯紗管沿8字形軌道回轉移動,以牽引紗線相互交叉編織。通常錠數為偶數,織成帶子為管狀,錠數為奇數,織成的帶子為扁片狀。錠織工藝舊中國就開始應用,錠數因設備不同,一般為9~100錠不等,編織的基本工藝流程為:漂染—卷緯—織造—落機開剪—包裝。1960年開始,對編織機進行多次技術革新,主要有桃板直徑放大,安裝斷橡筋自動停車裝置,鐵錠改為尼龍錠子。這些設備上的改進,使車速提高到160~190轉/分,看臺率增加一倍,產品質量大為提高。編織不但可織帶,還織繩。管狀帶是編織繩的一種,直徑1~4厘米的稱繩或繩線,直徑大于4厘米的又稱繩索,直徑大于40厘米的一般稱為纜或纜繩。1989年,行業引進日本八股纜繩生產線設備,于翌年生產出聚丙烯八股纜繩,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