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有兩種身份,即現在為笑和尚,未來將接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為未來佛,其形象有多種,但常見為其化身———五代浙江奉化僧契此,俗稱布袋和尚的形象。這尊像即為彌勒佛化身形象,游戲坐姿,滿臉堆笑,身披袈裟,袒露胸腹,右手持念珠,左手按于虎頭。其左右各有一脅侍坐像,右脅侍頭纏巾,身著交領長袍,右手置頭部右側,呈思維狀;左脅侍坐于虎身,頭梳兩個朝天髻,右手持經卷。這組像形象生動活潑,題材罕見,雕鑄精美,堪稱彌勒造像精品,現藏于首都博物館。大肚彌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游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據說彌勒佛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在龍華樹下接的班,釋迦牟尼圓寂后,再過56億7千萬年彌勒才能接班,下生人間廣傳佛法,應為“未來世佛”。據佛經記述,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是彌勒佛,和釋迦牟尼一樣,為印度和尚模樣,頭戴五福冠,身披袈裟,面容端正,立身合十。這位永遠笑哈哈的彌勒佛是中國和尚“契此”訛稱“彌勒化身”后留下的形象。石雕佛像是供人們拜祭的大型佛像,因此建造古代石雕佛像需要用大理石的石材,經久不衰,不易風化,耐腐蝕,保存時間長等特點。佛教徒修佛法的方法之一叫做觀佛,觀佛不僅僅是看石雕佛像,還要沉思默想,通過觀佛想象佛的崇高,就可以縮短與佛的距離,觀佛有助于凈化自己的心靈,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保障之后,會轉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進中國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的發展。成佛后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之人,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的了知,剎那之間,世間萬物,時時相應,遍照無遺,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無有一毫謬誤,故世尊所說法皆契合真理,一方面解說宇宙法理,另一方面又是測查聞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等機感,以方便解說。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我佛如來或釋迦佛等。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歷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創立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佛誕辰日。上圖中的石雕佛像是由旺通雕塑有限公司提供,旺通雕塑是一家制作石雕佛像的廠家,多年來致力于石雕佛像的研究和創作,主要使用各種漢白玉石材雕制各種規模的佛像、漢白玉三面觀世音菩薩像,我廠制作的石雕釋迦牟尼佛像,造像大氣莊嚴,能讓人感覺到佛像的威嚴。佛像在我國的歷史極為悠久,石雕佛像的形象在我國更是數不勝數,石雕彌勒佛像更是常見。北京密云出土的彌勒佛像是盛唐時代表作品。佛像善跏趺坐姿,左手舉于身體左側,右手置右膝上。頭飾磨光高肉髻,面相安詳,神態莊肅。上身內著僧祗支,外披袈裟。衣紋寫實自然,圓轉流暢,尤其是下腹和腿部衣紋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