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殼蛋雞苗,蘆花雞苗,柴雞苗,烏雞苗(轉自養雞網)雛雞出生后的保管、運輸和育雛管理非常重要,特別是雛雞出生后的前48小時,管理環節中任何失誤都會影響雞只遺傳潛力的正常發揮。在實際生產中,這些環節的管理很容易被忽視。因此,為了確保雞群獲得的生產性能,應給雛雞提供佳的生活環境。本文著重討論的是雛雞出生后前48小時確保其舒適性的相關問題。育雛的中心環節是提供給雛雞舒適的環境條件,雛雞周圍的環境溫度對雛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育雛時我們應盡量控制好雞舍內溫度和空氣流動,提供雛雞好的的生活環境。討論雛雞對溫度的要求時,也不能忽視孵化這一環節。雛雞無論在出雛箱、出雛大廳、儲存間、運輸過程中或者在育雛舍內,任何一個環節溫度如果出現問題,都會產生同樣的影響。隨著整個肉雞品種向寬胸型轉變,雛雞本身的特性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雛雞對環境的要求,檢討與評價我們的飼養管理方法,制定出適合雛雞需要的管理方案。正常情況下,雛雞出生后至育雛早期,正常的直腸溫度應該在40-40.5℃之間,溫度平衡狀態下雛雞應該感覺到很舒適。雛雞受熱應激時,其直腸溫度會達到或超過41℃。在實際生產中,常見的問題是雛雞在出雛與運輸過程中受到熱應激,但是到了育雛時又受涼。而且,從年輕種雞群孵化出來的雛雞無論在出雛、運輸還是在育雛過程中都容易受涼。孵化環節除了育雛期的管理,對剛孵化出來的雛雞來說,出雛器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出雛器設計時的大排熱量是0.11瓦/枚蛋。但是,對于發育中的寬胸系胚胎來說,新的研究表明胚胎的產熱量達到0.14-0.3瓦/枚,產熱量與機器的排熱量相差27%-173%。因此,當出雛器內因溫度不均而造成部分雛雞受到熱應激時,會加快卵黃的利用,這部份雛雞在雞場就表現為脫水死亡。雛雞在出雛器內比較常見的直腸溫度在39.4-42.2℃之間。現場試驗表明通過降低出雛器設定溫度,能提高商品肉雞上市體重,降低料肉比。正常情況下,一日齡的雛雞仍表現為冷血動物的特性,它不能根據環境溫度調節自己的體溫。因此,如果環境溫度降低,其體溫也會降低。若干天以后雛雞才逐漸具有體溫調節能力,能根據環境溫度變化調節其自身產熱能力以抵擋溫度變化所造成的影響。但是,雛雞要到2周齡以后才具有完全的體溫調節能力。通過現場觀察,我們發現前48小時為關鍵。在這一階段,保持雛雞的體溫,使雛雞直腸溫度維持在40-40.5℃之間非常重要。因為這其間雛雞的腸道及甲狀腺仍在發育,任何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應激都會造成生產性能的下降。48小時以后,一般只有在那些管理非常差的雞場,才會出現雛雞的直腸溫度較低的現象。荷蘭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出雛后將部分雛雞放置在出雛器內4天,控制溫度使雛雞的直腸溫度維持在40-40.5℃之間,其余的雛雞放到肉雞場在溫度較低的條件下育雛,結果一周的死淘率分別是0.35%和2%。另外一組試驗結果顯示:將雛雞放置在佳環境條件下飼養8天,直腸溫度維持在40-40.5℃之間,8日齡時體重可以達到250-280克。五黑綠殼雞的形成過程五黑綠殼蛋雞在歷史變遷中瀕于失傳,。據人士分析,綠殼蛋雞的形成,很可能是古代黑羽烏雞與野雞自然雜交的結果。經過近十年的培育,這一我國的珍稀雞種終于得以保存下來。據中科院遺傳研究所血型測定結果表明,黑羽綠殼蛋雞是一個國內外罕見的特異性遺傳基因群,該雞在選育時,兼顧體型外貌全黑,蛋殼綠和產蛋量三大性狀指標的前提下重點突出雞蛋品質的選育。z么給綠殼蛋雞驅蟲、寄生蟲病是蛋雞養殖中常見的一類疾病,嚴重者會影響到蛋雞的生產性能,所以為了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養殖戶應定期給蛋雞驅蟲,而蛋雞驅蟲的時機如下:蛔蟲是危害雞體的一種慢性、消耗性寄生蟲。蛔蟲造成的損失不亞于傳染病,卻往往被忽視。養雞戶如發現蛋雞雞冠蒼白、體型消瘦、羽毛松亂無光、翅膀下垂、行動遲緩、呆立不動、采食減少、產蛋量下降時,就應注意檢查雞體內有蛔蟲寄生,適時地給雞體除驅蛔蟲,以提高養雞效益。給蛋雞驅除蛔蟲的季節是夏末秋初。驅除蛔蟲的藥物是鹽酸左旋咪唑。按每公斤飼料或飲水加入藥物20克,讓雞自由攝食或飲用,每日2~3次,連喂3~5日,驅蟲效果理想,而且安全。給雞驅蟲期間,對雞的糞便要及時清除,堆積發酵,以殺死蟲卵。同時要對雞舍、用具、場地徹底清掃、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