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車床發展歷程由于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控機床的數控系統一直在不斷更新,到目前為止已經歷過以下幾代變化:第N數控(1952~1959年):采用電子管構成的硬件數控系統;第二代數控(1959~1965年):采用晶體管電路為主的硬件數控系統;第三代數控(1965年開始):采用小、中規模集成電路的硬件數控系統;第四代數控(1970年開始):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小型通用電子計算機數控系統;第五代數控(1974年開始):采用微型計算機控制的數控系統;第六代數控(1990年開始):采用工控PC機的通用CNC系統。代為初始階段,數控系統主要是由硬件聯結構成,稱為硬件數控;后三代稱為計算機數控,其功能主要由軟件完成。二、主CKX6163D—W(刀塔帶尾座機)∠45斜床身高配置主要材料清單6、X、Z軸直線導軌:臺灣銀泰或上銀P級重負荷直線導軌7、X、Z軸軸承:日本原裝NSK或德國FAG精密級軸承—(根據產品加工要求,可選配)8、刀架形式刀塔式9、液壓回轉油缸臺灣回轉油缸10、液壓站臺灣變量油泵、液壓電機、液壓電磁閥 風冷系統11、電腦潤滑系統河谷鑄鋼件探傷靈敏度可用試塊和工件底面進行調整鑄鋼件探傷靈敏度可用試塊和工件底面進行調整。如果有條件可采用工件大平底校準,在不具備這一條件的情況下,可采用試塊法,試塊和工件為同一工藝鑄造。制作試塊的材料必須預先進行超聲波探傷,不允許存在等于或大于同聲程Φ2㎜當量平底孔的缺陷。探傷靈敏度是從各對比試塊中選擇平底孔反射波高的試塊,將其高度在熒光屏上調至滿幅的80%,在這個基礎上測出其它各試塊平底孔的反射波高,作出距離-波幅校正曲線,這條曲線就是評定缺陷的基準線。鑄鋼件在檢測前一般應先進行清理。表面型砂澆冒口等雜物必須打磨干凈。鑄鋼件表面檢測部位,可以用噴砂、砂輪打磨,或者用機械加工的方法,清除妨礙探傷的附著物。鑄鋼件應在外觀檢查合格后進行超聲探傷,鑄鋼件探測面其背面影響超聲檢測的物質應予清除。當被檢測鑄鋼件的探傷面較粗糙時,可以使用有軟保護膜的探頭。斜床身數控車床與平身數控車床的比較(排屑能力對比、自動化生產對比)排屑能力對比由于重力的關系斜床身數控車床不易產生纏繞刀具,利于排屑;同時配合中置絲桿和導軌防護鈑金,可以避免切屑在絲桿和導軌上堆積。斜床身數控車床一般都配置自動排屑機,可以自動清除切屑,增加工人的有效工作時間。平床身的結構很難加設自動排屑機。自動化生產對比機床刀位數的增加,自動排屑機的配置,實際上都是為自動化生產打基礎。一人值守多臺機床,一直是機床發展的方向。斜床身數控車床再增設銑削動力頭、自動送料機床或者機械手,自動上料,一次裝夾完成所有的切屑工序,自動下料,自動排屑,就成了工作效率極高的自動數控車床。平床身數控車床的結構在自動化生產方面處于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