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的粘著性油墨從墨斗向墨輥、印版、(橡皮布)承印物表面轉移時,油墨薄膜先是分裂,而后轉移,墨膜在這一動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阻止墨膜破裂的能力,叫做油墨的粘著性。量度油墨粘著性的物理量,叫做油墨的Tack值。油墨的Tack值可以用油墨粘著性儀來測量。印刷過程中,如果油墨的粘著性和承印物的性能、印刷條件不匹配,則會發生紙張的掉粉、掉毛、油墨疊印不良、印刷版臟污等印刷故障。油墨的粘著性,可以用撤粘劑或ZY油墨添加劑進行調整。油墨油墨的理化性質主要是指其密度、細度、透明度、光澤度、耐光性、耐熱性以及耐酸、堿、水、溶劑(醇)性。密度密度是指20℃時,單位體積油墨的重量。用g/cm3表示。油墨的密度決定于油墨中應用的原料的種類及其比例,并受外界溫度的影響。油墨的密度與印刷工藝有著一定的關系。油墨的密度關系到印刷過程中油墨的用量。在相同的印刷條件下,密度大的油墨用量大于密度小的油墨。發展史2000年前作為印刷的物質基礎之一的墨便已出現了,國際間公認中國是古代文明中-先使用墨的,早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0年)就開始使用墨了,這種墨可以在竹帛上寫字傳遞信息,其某些功能與當代油墨可以類比的。公元1000年左右,北宋時期的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縮短刻周期,有些地方開始使用軟木刻版,這種刻版容易制作,出書快,成本低。元代印刷技術除了在安徽江西有大的發展以外,福建與浙江也成為印刷發展地區。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文化昌盛的時代,也是印刷術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