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殼蛋雞產蛋期飼養管理【摘要】培育出發育良好、活潑和健壯的雛雞是蛋雞育雛的目標,而其中一項重要而細致的工作就是雛雞的飼養管理,其與綠殼蛋雞雛雞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成雞的種用價值和生產性能以及整個雞場的經濟效益具有直接關系。因此,必須對育雛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筆者對蛋雞育雛階段的飼養管理要點進行簡單概述,以供大家參考。1育雛前準備育雛前必須沖洗干凈育雛舍,同時進行嚴格徹底的消毒,墻壁一般使用10%的生石灰水刷白并消毒。打掃地面后先用清水沖洗干凈,再噴灑1次3%的氫氧化鈉溶液。后,整個雞舍使用福爾馬林溶液進行1次熏蒸消毒,即先封閉整個育雛舍,按照每立方米空間將159高錳酸鉀添加到30mL福爾馬林中,持續熏蒸1~2h。育雛舍門口要設有消毒池。進雛前I~2h需要對雞舍進行升溫,使其達到育雛的要求,一般室內平均溫度適宜控制在25~27℃,且保持通風良好。另外,飲水器內要添加5oA~8%的白糖水,提前準備所需的開食料。制定合理的工作人員交接班制度,準備相應的記錄本或者表格。2溫、濕度適宜初生雛雞一般需要的溫度較高,一星期育雛舍內的溫度控制在33~35℃,之后每星期降低2。C。經過6星期左右,雛雞基本能夠適應自然環境溫度。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通過溫度計來判斷溫度合適,而是要與雛雞的行為表現相結合,進行綜合判斷。當舍內溫度適宜時,雛雞好動活潑,飲水適量,采食良好,排出正常的糞便,安靜睡眠,平時沒有出現異常叫聲,且均勻分布在育雛室內。當舍內溫度偏高時,雛雞會遠離熱源,張嘴和伸翅,呼吸頻率加快,往往會發出“吱吱”的叫聲。當舍內溫度偏低時,雛雞會相互堆積在一起,且靠近熱源,收縮頸羽,行動遲緩。育雛舍內的濕度適宜可通過干濕度計來判斷,一般育雛第星期的濕度要控制在60%~70%,二星期之后控制在55%~60%。如果濕度忽低忽高都會對雛雞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如果濕度過高,會使舍內有害氣體濃度增加,有利于寄生蟲卵的發育和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從而導致雛雞易患有各種疾病;如果濕度過低,舍內容易羽屑飛揚,且存在大量的灰塵,導致雛雞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綠殼蛋雞飼養期間雞舍樣控制通風自然通風主要適用于開放式雞舍和半開放式雞舍,其優點是節省了通風設備的投資,缺點是通風量隨外界條件變化而變化,不能根據需要進行調節和控制。自然通風的動力是風力和溫差。當自然界有風時,吹到雞舍墻壁上使迎風面的風壓大于舍內氣壓,而同時背風面的氣壓小于舍內氣壓,這樣空氣通過開迎風面的窗戶(進氣口)流入舍內由背風面的窗戶(出氣口)流出,這就是風壓通風。如果外界風力大.進氣口面積大,則通風量大。舍內養雞時,舍內空氣被雞體加溫變熱變輕而上升,通過上部出氣口排出舍夕卜舍外空氣則由開設于雞舍下部的進氣口流入舍內,如為窗戶,則窗上部為出氣口下部為進氣口。如舍內外溫差大,通風口面積大則通風量大。綠殼蛋雞散養注意事項:蛋雞放養需要的營養能量更多,在放牧期間養殖戶要給蛋雞提供充足的營養,蛋雞日常的能量消耗。研究表明,采取營養調控來降低母雞侵略性行為會使母雞至少增加10%的日產蛋量和成活率。根據當前的市場價格保守計算,日糧調控措施至少可以增加蛋雞群20%的利潤;因此,在為放牧蛋雞制定管理策略時也應該將營養調控措施考慮在內。一、能量用于生產還是應激福利水平較差的雞會利用更多的能量來應對應激因素,從而使得終轉化成生產性能的能量減少。因為放牧雞的活動量大(Lomu等,2004),雞對日糧能量的需求更高,這就需要通過給雞提供更多的日糧能量或占用一些用于生產的能量來滿足這些活動。沒有一個生產系統是無應激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將應激源化,因為日能量消耗和日攝入代謝能之間正相關(Sedinger等,1992)。圖1很好的說明了應激對維持需要和生產的影響,其中列出了三種情況:正常應激、應激增加未采取補償措施、應激增加采取補償措施。應激補償,如情況3所示,給雞提供了更高的日糧能量來滿足增加的需求。在2和3這兩種情況下,農場主的利潤空間均會下降,這要么是因為生產力下降(情況2),要么是因為飼料成本增加(情況3)。在生產中,僅飼料一項就占據總生產成本的60%以上。因此,從經濟和道德兩方面來看,養殖者都應該改善放牧系統中蛋雞的福利。二、調整日糧粗蛋白減少啄羽行為在歐洲放牧雞產的蛋消費量正逐漸增加,而且放牧肉雞和有機肉雞也極具市場。歐洲對放牧雞的要求是給雞留有通往室外植被的通道。這就提出了一個營養問題,日糧供應必須與營養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放牧家禽在戶外被許多因素所困擾,如從牧草中攝取的營養數量和質量等。草場可為雞提供的營養十分有限,僅僅是一些纖維素和維生素。雞吃蟲可獲得部分蛋白,但如果飼糧中不添加動物蛋白,就很難確定雞獲得了足量的蛋白。日糧蛋白對啄羽行為的影響可能是由于蛋白或特定氨基酸供應不足所致,或取決于飼喂的蛋白類型。飼喂低蛋白日糧和過量植物蛋白時,可能導致蛋白攝入不足或蛋白供應量較低。相關的啄癖行為在放牧蛋雞中發生率很高,蛋白缺乏與啄羽行為的發生緊密相關(Ambrosserl和Petersen,1997),蛋白攝人低于需要的雞比飼喂高蛋白日糧的雞啄羽死亡率高。此外,日糧氨基酸攝人不足的雞羽毛發育不好,也易于引發啄羽行為。實際上,氨基酸供應不理想的雞啄羽行為以及由此引起的死亡率都較高(vanKrimpen等,2005)。雖然養殖經驗表明,飼喂過量植物蛋白會增加啄羽的發生率,但是沒有試驗數據作為支撐。Rich—ter和Hartrag(2003)進行的一個研究表明,只飼喂植物蛋白的雞比飼喂了動物蛋白的雞啄羽引起的死亡率更高。McKeegarn等(2001)觀察到飼喂植物蛋白的后備母雞相比飼喂魚粉的雞具有較高的啄羽發生率。很明顯,當給母雞飼喂不同水平或類型的蛋白時引起啄羽行為和生產反應的不一致的因素很多,包括雞的品種、日糧類型和試驗條件。然而,上述研究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啄羽行為受日糧蛋白供應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