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澆砼空心樓蓋是用輕質材料以一定規則排列并替代實心樓蓋一部分混凝土而形成空腔或者輕質夾心,使之形成空腔與暗肋,形成空間蜂窩狀受力結構,是空心樓蓋技術中的一種。現澆砼空心樓蓋技術能減輕了樓蓋自重,又保持了樓蓋的大部分剛度與強度,是我國建筑結構領域的一項重大創新,是一種性能價格比較優越,更符合人性的高技術水平的建筑結構體系,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建筑性能優勢和缺點采用現澆砼空心樓蓋技術的建筑,具有很多普通樓蓋技術無可比擬的性能優勢。具體有如下幾點:(1)美觀無需吊頂,采光效果、空間效果均明顯好于采用梁板結構的建筑。(2)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同比梁板結構可降低10~15分貝音量。尤其可以阻礙撞擊聲音的傳播。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啟發于橋梁空心板預應力的力學原理,該技術在國外使用已有100多年歷史,如:美國1930年修建的帝國大廈中國于1999年首次將該技術引進國內,在該技術的原基礎上再次進行研發,和各種試驗,并應用到各種建筑物中。2004年,中國正式頒布《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規程》等相關的技術規范,打開了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運用的新篇章。2005年,關于該技術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由于該技術的節能、節材、地震作用小等優點,在“十一·五”中將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確定為“科技興國”計劃之一。2010年,針對該技術頒布《建筑標準(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設計圖集》及其他設計規范、結構施工方案和法律法規,由此用法律的手段來認可并推進該技術廣泛應用和發展,該技術也正式行業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