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酒會古箏表演/鄭州晚會古箏表演 王端陽152,9088,7056
古箏是古老的民族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后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較早以25弦箏為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古箏(Chinese zither)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演奏出旋律、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調整音高,完善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古箏的傳統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趙玉齋先生創作了《慶豐年》,解放了左手,曲調上運用復調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箏的演奏技術得到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古箏是我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古箏是一件伴隨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今的陜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計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甕而就癥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鄭州鵬輝會務會展服務有限公司
負責人:王端陽152,9088,7056 0371-6552,8033
1123,1153,28@qq.com
地址:鄭州市紫荊山路商城路裕鴻國際D座12樓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