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提取物
--------------------------------------------------------------------------------
名稱:山藥提取物
類別:補益藥
拼音:SHAN YAO
拉丁:Rhizoma Dioscoreae
別名:薯蕷、山芋、淮山藥、野山豆、山板術、九黃姜、白藥子、野白薯、佛掌薯
藥用部位:根莖
藥材性狀:本品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栽培要點:為深根植物,宜選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嚴,適應性強,但喜陽光充足的環境。凡土質粘重或低落洼易積水的地塊不宜種植。忌連作。用蘆頭和珠芽繁殖。
產地:河南、江蘇、廣西
采收加工: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用硫黃熏后,干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干燥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用硫黃熏后,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藥”。
地道沿革:山藥原名薯蕷,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云:“薯蕷生嵩高山谷。”《本草經集注》云:“近道處處有之,東山,南江皆多。”《本草圖經》云:“近汴洛人種之。”《本草品匯精要》云:“今河南者佳。”《救荒本草》云:“懷、孟間產者入藥。”《本草原始》云:“今人多用懷慶者。”《藥物出產辨》云:“產河南懷慶府、沁陽、武陟、溫孟四縣,以溫縣為多。”綜上所述,自古以來,所用山藥皆以河南質量。也是著名的“四大懷藥”之一。
性味歸經:平;甘;歸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禁忌:濕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