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網之鄉-安平縣40多家大企業入住工業園區,今年以來,安平縣通過完善配套功能、制定優惠政策,不斷提升聚集發展的優勢,先后吸引40多家超億元企業入駐縣工業園區。
完善配套功能,建現代化園區。安平縣迅速推進10平方公里的工業園東區建設,為調整產業結構、開拓產業發展空間提供了強大的載體。為建設較好的現代化園區,他們在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了“四橫七縱”11條主次干道,先后投資1.5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七通一平”。此外,安平縣投資52億元建設了聚成國際物流中心,該中心分為商務辦公區、信息中心區、配送作業區等六個功能分區,成為功能的現代物流中心,現在已有200多家貨運企業入區經營。他們還著力建設鋼材市場,并將展覽館、金融網點、信息中心、商務酒店、行政服務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列入建設計劃,工業聚集區發展的功能進一步完善。
制定優惠政策,保障企業發展。為進一步提升企業層次,使新上項目達到行業內高端水平,安平縣按照“在提升發展速度中提高發展質量”的思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著力強化對大項目的政策引導。他們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引導政策,在土地使用、行政事業性收費、性基金、壟斷性收益、財政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優惠,尤其是在企業項目引進新技術、新設備上給予貼息支持。此外,為給企業提供一個寬松的創業發展條件,他們切實轉變職能,建立廉潔、運作規范、公開透明的新型管理體制,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保障。
高起點推進,打造產業發展制高點。以“建設產業項目集群、打造千億元級工業聚集區”為目標,安平縣著力提升聚集優勢,重點抓好重點項目的建設,工業園區正逐步成為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他們對入園項目制定了嚴格的準入門檻,入區項目投資強度必須達到每畝200萬元以上,項目單體投資必須在億元以上。園區建設為一大批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繼35個投資億元以上企業陸續入駐園區之后,又有7個超億元項目落地開工,入園企業達到42家,投資總額達到230億元。“十二五”期間,他們將進一步加大園區平臺的建設力度,到2015年爭取工業聚集區實現入駐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00個以上,產業綜合實力空前增強。
近年來,安平縣通過大力實施“開放興縣、特色興縣、科教興縣、信息興縣”四大戰略,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始終保持了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形成了以絲網業、生豬業為主導,汽車配件、浴盆、鬃尾、煙花、建材等行業競相發展,特色明顯的經濟體系。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55.2億元,同比增長9.7%;財政收入完成2.44億元,可比增長14.6%;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248元,同比增長3%。今年上半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7.5億元,同比增長5.3%,財政收入1.52億元,同比增長15.4%,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632元,同比增長5.7%。
安平絲網業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于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安平的特色主導產業,也是安平的支柱產業,已發展成為省級龍型經濟,被命名為“中國絲網之鄉”、“中國絲網產業基地”、“中國絲網產銷基地”。為幫助全縣中小企業招商引資、開拓國際市場,安平縣委、縣努力創優環境,成立了安平縣政務服務中心,對企業辦事實行“一站式”辦理;成立了安平縣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大力普及企業信息化,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2006年4月10日,被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命名為個“全國縣域信息化試點縣”。
目前,絲網業在安平已經煥發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呈現了三大特點:一是“群體規模大”。絲網生產已遍及全縣所有鄉村,并已延伸到周邊十幾個縣市,縣內絲網工貿企業攤點10950家。年拔絲達到140萬噸,織網2.5億平方米。2006年絲網業總產值達到93億元,實現增加值23.1億元,預計今年產值將突破100億元。無論是產量、銷量還是出口量均占全國的80%以上。二是“產品品種全”。絲網產品已經發展到8大系列、400多個品種、6000多種規格,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建筑、汽車制造、造紙、醫藥、養殖、民用等工農業生產、生活以及航空、航天、國防等高精尖領域。三是“經濟貢獻率高”。2006年,絲網產業提供稅收1.61億元,占全縣稅收的73.2%;提供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元,提供農民人均收入1932元,對全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貢獻率分別達到16.2%和45.5%;對GDP貢獻率達42%。絲網業已成為安平縣域經濟的核心和主導,對包裝、裝潢、交通運輸、餐飲服務業、城鄉居民就業再就業等多方面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2006年全縣勞動就業率達96.85%,絲網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0萬人。http://www.ldjs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