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要N次經過閱報欄。這樣的閱報欄生活區有三處,孩子們喜歡玩健身器械,大人們則喜好聚在報欄前,談論國事家事天下事。
兒時記憶中的報欄,是竹跳板扎成的,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學生時期記憶中的報欄,是木頭作成的簡陋框架,只有兩大報《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及省、市報,參加工作后,報欄開始擴大,時髦的報是《參考消息》,再后來,報欄的材料由木質變成塑鋼,又變成不銹鋼,報紙也由單的黨報到增加各種晚報。
報欄曾經是人們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曾幾何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閱報欄,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報欄正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廣告牌。誠然,現在幾乎家家都有電視機,還有許多家庭上了互聯網,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多了,但報紙在短時期內是無法被其他媒體(廣播、電視、互聯網)所取代的。報紙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工具,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報欄的作用也就不可低估。報欄通常張貼著從中央到地方到行業的各種各樣的報紙,能給讀者非常豐富的信息。閱報欄是我們掌握政策法律,學習科技知識,了解市場信息的好地方。報欄的逐漸消失,一方面說明時代在進步,生活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各級領導重視程度的輕重。重視的地方,閱報欄里的報紙天天換,看報紙的人也必然多,而且此地麻將館相對較少;不重視的地方,閱報欄里的報紙十天半月難得換,有些一年半載也不換,閱報欄要么灰頭土臉、要么破爛不堪,更有甚者,干脆拆了閱報欄,這樣的地方麻將館一定很多。
只要報紙還存在,愿報欄繼續是人們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推開窗戶,我總喜歡習慣性地往樓下搜索。其實樓下也沒特別的景致,顯眼的只是一棵梧桐樹,還有梧桐樹旁的一個閱報欄。在樓上,閱報欄里的內容我自然是看不到的,能看清楚且讓我樂看不疲的只是閱報欄前的一群老人。準確地說,我習慣性地搜索的正是這群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