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Halloysit
【別名】
赤符,紅高嶺,赤石土,吃油脂,紅土
【成分】
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尚含相當多的氧化鐵等物質,其組成如下:硅42.93%、鋁 36.58%、氧化鐵及錳4.85%、鎂及鈣0.94%、水分14.75% 。赤石脂與高嶺土極其相似,事實上赤石脂在150~200 ℃,尚余二分子的水時,即成高嶺土。普通的赤石脂是帶紅色的,但由于它所含氧化鐵、氧化錳的多寡,故顏色可從白、灰,以至青綠、黃、紅、褐等色;而高嶺土則比較粹,故多為白、灰色。主含含水硅酸鋁AL4[Si4O10](OH)8.4H2O,即多水高嶺石(又稱埃洛石);與其它礦物如高嶺石AL4[Si4O10](OH)8、水云母 KAL2[(OH)2(SiAL)4O10]等共生;其組合情況各產區也不同。尚含少量Fe(Ⅲ)氧化物(或氫氧化物)和鐵(Ⅱ)、鈣、鎂、鈉、鉀、碳、磷等元素。
【來源】
多水高嶺土的一種紅色塊狀體。
【制法】
煅石脂:揀凈雜質,碾成細粉,用醋和勻,搓條切段,曬干,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取出,放涼。《雷公炮炙論》:“赤石脂,研如粉,新汲水飛過三度,曬干用。”
【性狀】
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粉紅色、紅色至紫紅色,或有紅白相間的花紋,光滑如脂。質細膩,易砸碎,斷面平滑,吸水性強,用舌舔之粘舌。有泥土氣,味淡。以色紅,光滑細膩,易碎,舌舔之粘性強者為佳。
【功能主治】
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遺精,崩漏,帶下,潰瘍不斂,黃疸,疥癬,衄血,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
有濕熱積滯者忌服。孕婦慎服。①《本草經集注》:“惡大黃。畏芫花。”②《藥性論》: “惡松脂。”③《日華子本草》:“畏黃芩、大黃、官桂。”④《本草經疏》:“火熱暴注者不宜用。滯下全是濕熱,于法當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積者不宜用。崩中法當補陰清熱,不可全仗收澀;滯下本屬濕熱積滯,法當祛暑除積,止澀之藥,定非所宜,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