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熱泵實際上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技術,四十年代便有應用,只是近五年來相關技術發展,使其迅速商業化。地源熱泵的名稱較早出現在1912年瑞士的一份專利文獻中,20世紀50年代歐洲出現了利用地源熱泵的次高潮。在此期間,Ingersoll和Plass根據Kelvin線源概念提出了地下埋管換熱器的線熱源理論,但當時由于能源價格低,系統造價高,沒有得到廣泛應用。70年代,石油危機把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節能、益使用能源,使地源熱泵的發展進入了高潮階段,此時地下埋管已由早期的金額管改為塑料管。這個時期歐洲建立了不少水平埋管換熱器的地源熱泵,但主要用于冬季供暖。80年代初開始,美國、加拿大開展了冷暖聯供地源熱泵方面的研究工作,不少文獻報道了地源熱泵不同形式地下埋管換熱器的傳熱過程及模型,并有部分工程的運行總結和性能比較。20世紀50年代,歐洲開始了研究地源熱泵的次高潮,但由于當時的能源價格低,這種系統并不經濟,因而未得到推廣。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了次能源危機,它才開始受到重視,許多公司開始了地源熱泵的研究、生產和安裝。這一時期,歐洲建立了很多水平埋管式土壤源熱泵,主要用于冬季供暖。雖然歐洲是世界上發展地源熱泵成熟的地區,但是它也曾因為熱泵不懂安裝技術,安裝工人又不懂熱泵原理等因素,致使地源熱泵的發展走了一段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