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姑蘇太湖假山石
姑蘇太湖石(也稱南太湖石)計成《園冶》中講:“姑蘇府所屬洞庭山,石產水涯,惟消夏灣者為。性堅而潤,有嵌空、穿眼、悅耳、險怪勢。”“太湖石”一詞在唐吳融《太湖石歌》中就說到:“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能識。”白居易《太湖石記》也寫到:“石有聚族,太湖為甲”。宋徽宗愛石如命,廣取蘇杭奇石,使太湖石身價大增。京都開封“壽山艮岳”上較大的一塊太湖石,高5丈。宋徽宗封為“盤固侯”。上海豫園的“玉玲瓏”、杭州西湖的“皺云峰”、南京瞻園的“仙人峰”、姑蘇留園的“冠云峰”等,亦是太湖名石。
湖石假山石的較大特征是:瘦、皺、透、漏。孔穿洞開,千姿百態,柔曼婉媚,雅美深致,歷為疊山勝品。依湖石性,多選用環透拼疊法,外觀山勢考究弧形的巒勢和曲線,處處體現出湖石的天然形狀。根據太湖石空泛的巨細和紋路,細分為流水巖和流紋巖。
(2)黃石假山石
黃石假山石產自于江蘇吳縣和常州一帶,石頭的特征為墩塊見方,直線條多棱多角,呈黃褐色。石墩厚惡劣,見棱見角,節理明白。色橙黃者稱黃石。
黃石假山石宜疊大山,憨厚挺括,雄奇壯麗,粗暴而賦有骨力,層層疊疊,峭壁陡立,構成黃石特性。
(3)靈璧假山石
產自于安徽靈璧縣漁勾村,石質敲之有聲,多孔曲線條,色彩為青褐色。石產土中,中灰色。計成《園冶》講:“扣之鏗然有聲……隨其巨細詳細而生,或成物狀,或成峰巒,巉巖透空,其眼少有動聽之勢。”根據石形、石性,可頓置幾案盆景,亦可疊成山石小品,大塊山石可作立峰欣賞。
(4)英石
產自于廣東英德縣,石頭色彩類似靈璧石,紋路凹凸顯著,叩之有聲。英德石瘦骨錚錚,嶙峋剔透,皴皺鋒芒,清奇秀美,多用于園林小品。
(5)房山山皮石
產自于河北省房山縣,山外表一層帶有橫向天然紋路,石質為石灰巖。
(6)昌平假山石
昌平假山石,產于一條河槽中,通過長時間沖刷,紋路明白明麗,外表圓渾潤滑,且質堅細膩,色淺白如玉,非常秀美可人,適用于大型疊山或園林小品。釣魚臺國賓館正門障山選用此石,作用佳。此石由作者尋覓發現,稱之為燕山白玉石。
(7)水沖假山石
產自于房山山谷里,石色灰白外表潤滑,石質穩固,終年水沖構成。
(8)北太湖假山石
產自于河北易縣和山東費縣,這兩個當地的石頭線條色彩都與太湖石類似,石質細膩,姿勢園潤,僅有的差異就是孔洞較少或無。
(9):黃蠟石
黃蠟石產自廣西,石色蠟黃,外表潤滑,類似于水沖石。
文章摘自:假山石www.qyjingguanshi.com/plt2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