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銅爐: 據歷史記載,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鑄銅爐,合計一萬八千余件,現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就連臺灣的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四座。其實,當時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于各地的聞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廣泛,然而在改朝換代之際,許多宣爐(包括后仿爐和私款爐),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銷毀,至今宣爐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爐、私款爐亦珍貴。原因是宣爐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間遭到了多種劫難。 幾十年來東西方的海外買家都大談考古學,爭相購買明清銅爐,然而有些人只會要求銅質精美,卻不懂欣賞皮色的美麗,一些商人為了迎合買家,竟把舊爐磨成嶄新的爐,破壞了不少好爐子。 有些玩家專門講究爐色的絢爛,于是一些商人又將色皮剝蝕晦暗的舊爐,重新敷上色皮,破壞了原爐的美。 有些好爐,往往厚重,一些世俗的人懷疑是金鑄造,就鑿底部來化驗,破壞了爐。或有部分銅爐的爐身鍍了數量相當可觀的黃金,人為地“殺雞取卵”。 正因為明清銅爐歷史上經歷諸多劫難,損失慘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爐已成鳳毛麟角,后仿爐和私款爐亦成為珍罕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