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女王還是平頭百姓,要想把容貌修飾得文明而講究,是要付出代價的。發卷、“克露絲”和“知己發絲”都需要要悉心照料,一般都是由女仆來做,但有時也由女士本人新手做。無論在法國、英格蘭還是荷蘭,淑女對頭發的護理和關心,都無微不至。
在這些,她們做頭發的方式都差不多,特別是在內戰時期和英吉利海峽和北海上交通繁忙的時期,更是如此。對那些越過大西洋,走得更遠的人來說,風格的重要性就要小得多了。批去美國的英國清孝徒到達美國之后過了二十九年,克倫威爾才使他們本應在英格蘭的生活變得更加迷人起來。
不過,男人對自己的容貌卻不太講究,寬大的帽子底下常常可見飄垂的發絲。在描繪與印第安人訂立條約或批抵美的英國清教徒首次登陸等想像的畫面中就能看到這種景象。順便提一下,這些畫面的背景中常有美國土著,其中有些人亮出的發型到后來從另外—邊越過了大西洋。
批抵美的英國清教徒逃離英國之后,對外在容貌和表現的強調在共和政體下的英格蘭被整整禁錮了十一年。但不久之后,奢華的式樣又恢復到受人歡迎的程度,越過北海和英吉利海峽打回來,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富麗堂皇,變化多端。
本文轉自:http://www.hayija.com/news/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