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水泥平板定義作了修改,明確了纖維水泥平板是以水泥為膠凝材料,有機合成纖維、無機礦物纖維或纖維素纖維等為增強材料,經成型、加壓(或非加壓)、蒸壓(或非蒸壓)養護制成的板材(見第3章,2006版的第3章);
——增加了砂光、蒸壓養護、非蒸壓養護、硅質材料、網紋板、飽和膠層剪切強度的定義(見第3章);
——調整了規格尺寸,長度擴大到4880m(見表2,2006版的表1);
——無棉板分類按用途分為A、B、C三類、按濕漲率分為低收縮板和普通板兩類,抗折強度等級和抗沖擊強度等級標記作了相應調整(見第4章,2006版的第4章);
——補充了原材料的依據標準(見第5章,2006版的第5章);
——外觀質量中增加了背面、掉角質量要求(見表3,2006版的6.1);
——將形狀偏差單獨列表,形狀偏差中取消了邊緣垂直度,增加了平整度,厚度不均勻度按照厚度大小提出不同指標,對角線差按長度大小提出不同指標(見表4,2006版的表2);
——修改了尺寸偏差的指標要求,長度、寬度按不同區間提出不同指標,厚度分為網紋板與無網紋板,并按不同厚度區間提出不同指標(見表5,2006版的表2);
——增加了石棉成分要求;
——修改了物理性能的項目和指標要求,取消了含水率指標,表現密度由供應商在質量文件中說明,增加了導熱系數、熱雨性能、熱水性能、浸泡-干燥性能及抗凍性試驗中抗折強度比率指標要求(見表6,2006版的表3);
——抗折強度等級代號修改為R1、R2、R3、R4、R5,對抗折強度指標作了修改,原標準中的縱橫向強度比項目改為單塊較低強度,A、B類板改為飽水狀態時的強度指標要求。增加了抗沖擊強度、抗沖擊性、飽和膠層剪切強度三項力學性能指標要求(見表7和表8,2006版的表4);
——修改了試驗方法的表示方法,用表格形式列出各項目對應的試驗方法,并補充了本部分增加的試驗項目的檢驗方法(見表9,2006版的第7章);
——出廠檢驗項目,增加吸水率項目(見8.2.1,2006版的8.2.1);
——修改了型式檢驗條件(見8.3.1,2006版的8.1.2);
——增加了吸水率、熱雨性能、熱水性能、浸泡-干燥性能及抗凍性試驗中抗折強度比率、抗沖擊強度、抗沖擊性、飽和膠層剪切強度的判定規則(見8.3.5);
——將原材料調整到附錄A,作為標準的資料性附錄(見附錄A,2006版的第5章):
——補充了物理力學性能取樣示意圖,作為標準的資料性附錄(見附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