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濾技術在食品、飲料、礦泉水、制藥工業、醫療、生物工程、電子、化工、環保等行業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超濾技術是一種以篩分為分離原理、以壓力為推動力的膜分離過程,過濾精度在0.005-0.01um范圍內,可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粒、膠體、細菌及高分子有機物等。可廣泛應用于物質的分離、濃縮、提。超濾過程無相轉化、具有良好的耐溫、耐酸堿和耐氧化性能。超濾膜采用不同的組建形式、膜材料及工藝設計,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水質條件及分離功能。
在超濾過程中,水深液在壓力推動下,流經膜表面,小于膜孔的深劑(水)及小分子溶質透水膜,成為凈化液(濾清液),比膜孔大的溶質及溶質集團被截留,隨水流排出,成為深縮液。超濾過程為動態過濾,分離是在流動狀態下完成的。溶質僅在膜表面有限沉積,超濾速率衰減到一定程度而趨于平衡,且通過清洗可以恢復。過濾在常溫低壓下進行能耗低,不需加熱,不許加藥即可達到分離、濃縮、分離、化分級的目的。超濾裝配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附屬設備少,易于擴容和增加組件。超濾裝置操作簡單,啟動快,易于維護,容易控制。
超濾(簡稱UF)是以壓力為推動力,利用超濾膜不同孔徑對液體進行分離的物理篩分過程。其分子切割量(CWCO)一般為6000到50萬,孔徑為100nm(納米)。起源于是1748年,Schmidt用棉花膠膜或璐膜分濾溶液,當施加一定壓力時,溶液(水)透過膜,而蛋白質、膠體等物質則被截留下來,其過濾精度遠遠超過濾紙,于是他提出超濾一語,1896年,Martin制出了張人工超濾膜,其20世紀60年代,分子量級概念的提出,是現代超濾的開始,70年代和80年代是高速發展期,90年代以后開始趨于成熟。我國在80年代末,才進入工業化生產和應用階段。
超濾同反滲透技術類似,是以壓力為推動力的膜分離技術。在從反滲透到電微濾的分離范圍的譜圖中,居于納濾(NF)與微濾(MF)之間,截留分子量范圍為50-500000道爾頓,相應膜孔徑大小的近似值為50—1000A。
主要技術參數
出水流量 T/h:0.5-30
過濾精度(以分子量記):6000、10000、30000、50000、100000
使用壓力:0.25 MPa
PH值應用范圍:2-13
使用溫度℃:5-45
超濾工藝流程
原液-儲罐-加壓泵-精密過濾器-中空超濾設備-儲液罐-反洗水箱-反洗泵
超濾是利用多孔材料的攔截能力,以物理截留的方式去除水中一定大小的雜質顆粒。在壓力驅動下,溶液中水、有機低分子、無機離子等尺寸小的物質可通過纖維壁上的微孔到達膜的另一側,溶液中菌體、膠體、顆粒物、有機大分子等大尺寸物質則不能透過纖維壁而被截留,從而達到篩分溶液中不同組分的目的。該過程為常溫操作,無相態變化,不產生二次污染。。超濾過程無相轉化,常溫下操作,對熱敏性物質的分離尤為適宜,并具有良好的耐溫、耐酸堿和耐氧化性能,能在60℃ 以下,pH為2-11的條件下長期連續使用。超濾膜按結構型式分為板框式(板式)、中空纖維式、納米膜表超濾膜、管式、卷式等多種結構。其中,中空纖維超濾膜是超濾技術中為成熟與先進的一種形式。中空纖維外徑0.4-2.0mm,內徑0.3-1.4mm,中空纖維管壁上布滿微孔,孔徑以能截留物質的分子量表達,截留分子量可達幾千至幾十萬。原水在中空纖維外側或內腔加壓流動,分別構成外壓式與內壓式中空超濾膜。超濾是動態過濾過程,被截留物質可隨濃縮液排除不致堵塞膜表面,可長期連續運行。 超濾膜技術的應用領域已經很廣,主要包括食品工業、飲料工業、乳品工業、生物發酵、生物醫藥、醫藥化工、生物制劑、中藥制劑、臨床醫學、印染廢水、食品工業廢水處理、資源回收以及環境工程等等。
A.超濾膜元件采用世界膜公司產品,確保了客戶得到目前世界上較的有機膜元件,從而確保截留性能和膜通量。
B.系統回收率高,所得產品品質優良,可實現物料的分離、化及高倍數濃縮。
C.處理過程無相變,對物料中組成成分無任何不良影響,且分離、化、濃縮過程中始終處于常溫狀態,特別適用于熱敏性物質的處理,完全避免了高溫對生物活性物質破壞這一弊端,有效保留原物料體系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及營養成分。
D.系統能耗低,生產周期短,與傳統工藝設備相比,設備運行費用低,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E.系統工藝設計先進,集成化程度高,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少,操作與維護簡便,工人勞動強度低。
F.系統制作材質采用衛生級管閥,現場清潔衛生,滿足GMP或FDA生產規范要求。
G.控制系統可根據用戶具體使用要求進行個性化設計,結合先進的控制軟件,現場在線集中監控重要工藝操作參數,避免人工誤操作,多方位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