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白附子提取物
【英文名】Giant Typhonium Rhizome
【拉丁名】Rhizoma Typhonium Gigantei
【別名】牛奶白附,雞心白附
【名稱考證】牛奶白附(《中藥志》)、雞心白附(《中藥材品種論述》)
【科目來源】天南星科植物
【藥用部位】獨角蓮的塊莖。
【性味歸經】《四川中藥志》:¨性大溫,味辛甘,有毒。¨《四川中藥志》:¨入胃、肝二經。¨
【功效分類】化痰止咳平喘藥,化痰藥
【功效主治】祛風痰,定驚,止痛。治中風失音,心痛血痹,偏正頭痛,喉痹腫痛,瘰疬,破傷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浸酒。外用:搗爛敷或研末調敷。
【用藥忌宜】孕婦忌服。生者內服宜慎。
【炮制方法】生禹白附:揀凈雜質,洗凈,曬干。制禹白附:取生禹白附分開大小個,用閔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泡制數日后,如起粘沫,換水時加白礬少許,泡一日后再行換水,泡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取出,與鮮姜片及白礬粉層層均勻鋪入容器內,加水少許,腌約3~4 星期,倒入鍋內煮透,取出,揀去姜片,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干燥。
【藥材鑒定】干燥塊莖,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4厘米,直徑約1~2厘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 略粗糙,有環紋及小麻點狀的根痕。頂端顯莖痕或芽痕。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白色,富粉性,無臭,味淡,嚼之麻辣刺舌。以個大、肥壯、去皮、色白粉性大者為佳。四川所產的禹白附,多不去皮,斜切成片,用姜汁浸蒸后,曬干。藥材呈卵圓形片狀,厚約0.3~ 0.7厘米,表面棕色、粗糙皺縮,密生薄膜狀鱗葉,頂端尤多,包有粉紅色頂芽,剝落鱗葉后可見節。切面白色。商品白附子,有禹白附和關白附兩種,兩者的功效有異,當分別使用。參見 ¨關白附¨條 。
【古籍考證】出自《中藥志》。
【化學成分】含粘液質、草酸鈣、蔗糖、皂甙、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肌醇。尚有生物堿反應。 塊莖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dl-肌醇、粘液質、蔗糖,可能尚有皂甙。還含膽堿(choline)、尿嘧啶(uracil)、琥珀酸、酪氨酸、纈氨酸、棕櫚酸、亞油酸、油酸、三亞油酸甘油酯及二棕櫚酸甘油酯。
【原生形態】多年生草本。葉基生,1~2年生的有l 葉,3~4年生的有3~4葉;葉戟形,長15~35cm,寬7~30cm,先端漸尖,基部箭形;葉柄肥大,半圓形,基部擴大成鞘。花序柄從塊莖生出,圓柱形,內側稍扁平,綠色,帶紫色縱條斑點;佛焰苞先端漸尖,下部管狀;肉穗花序長約14cm,雄花在上部,雌花在下部,兩者間距約2.5cm;附屬器圓柱形,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漿果紅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于林下或山溝陰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