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兩面針提取物
【英文名】Shinyleaf Pricklyash Root
【拉丁名】Radix Zanthoxyli
【別名】蔓椒,琢椒,豬椒,彘椒,狗椒,豨椒,金椒,金牛公,兩邊針,山椒,上山虎,花椒刺,胡椒竻,出山虎,入山虎
【名稱考證】蔓椒、琢椒(《本經》)、豬椒、彘椒、狗椒(《別錄》)、豨椒(陶弘景)、金椒(《本草圖經》)、金牛公、兩邊針(《嶺南采藥錄》)、山椒(《廣州植物志》)、上山虎、花椒刺、胡椒竻(《廣西中獸醫藥植》)、出山虎、入山虎(《陸川本草》)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
【藥用部位】兩面針的根或枝葉。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①《本經》:“苦,溫。”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微溫。”③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辛,平,有小毒。”入肝、心二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
【功效主治】祛風、通絡、消腫、止痛。治風濕骨痛、喉痹、瘰疬、胃痛、牙痛、跌打損傷、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搗敷、酒磨涂或研末撒。
【用藥忌宜】陰虛火亢、孕婦、小兒及年老體弱的病人慎用。
【用藥配伍】配麻黃,治風寒濕痛;配牛膝,行血去瘀;配浮萍,宣肺發汗;配黃連,和胃逆降;配生石膏,外感風邪。
【炮制方法】取根或枝葉,去泥沙、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四川等地。
【藥材鑒定】干燥根多切成薄片,黃色,周圍有1~6毫米厚的黃棕色皮層,常有褐色小斑點;橫切面光滑,在放大鏡下可看到多數孔點;質硬,味苦,有麻舌感。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求原》;《名醫別錄》》:“蔓椒,生云中川谷及丘冢間。采莖、根煮釀酒。”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兩面針根的1:1酒提取液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水溶液次之。”“兩面針有毒。中毒后引起腹痛、下痢。忌與酸味食物同時服用。”《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誤食其果引起頭暈、眼花、嘔吐等中毒癥狀。解救方法:可催吐、洗胃、導瀉、服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
【化學成分】根含光葉花椒堿(Nitidine)、光葉花椒堿酮(Oxynitidine)和香葉木甙(Diosmin)等;葉和果實中含揮發油。 根及根皮含兩面針堿(nitidine)、氧化兩面針堿(oxynitdine);根皮中還含布枯葉甙(diosmin)。另據報道,從根中分得一褐色油狀物,從中分得一單體,為木脂類化合物,熔點122-123℃,分子式C20H18O6,結構未定。
【化學鑒定】取本品粗粉5g,加含0,5%鹽酸的乙醇40ml,置水浴上回流10min,趁熱濾過,取濾液 15ml,氨水試液使成中性,蒸干,殘渣加5%硫酸溶液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碘化鉍鉀試液2滴,產生紅棕色沉淀。(檢查生物堿)
【參考出處】《本草求原》,《名醫別錄》,《常用中草藥手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