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朹、粱梅(《爾雅》),朹子(《爾雅》郭璞注),鼠查(《本草經集注》),羊梂(陶弘景),赤爪實(《唐本草》),棠梂子(《本草圖經》),赤棗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紅果、酸棗,鼻涕團、柿楂子(《百一選方》),山里果子(《履巉巖本草》),茅楂(《日用本草》),猴楂(《世醫得效方》),映山紅果(《救荒本草》),海紅(《品匯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國樹木分類學》),酸查(《山東中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實。
【采集】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山楂采得后,橫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立即曬干。野山楂采得后,曬干即可,或壓成餅狀后再曬干。商品山楂片稱為北山楂;野山楂稱為南山楂。
【化學成分】 含表兒茶精[(-)-epicatechin]、槲皮素(quercetin)、金絲桃甙(hyperin)、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山楂酸(crataegolic acid) 、檸檬酸(citric acid)、苦杏仁甙(amygdalin)等。
【性味】酸甘,微溫。
①《唐本草》:味酸,冷,無毒。
②《日用本草》:味甘酸,無毒。
③《本草蒙筌》:味甘辛,氣平,無毒。
④《綱目》:酸甘,微溫。
【歸經】入脾、胃、肝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經。
③《藥品化義》:入脾、肝二經。
④《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山楂的功效】消食積,散瘀血,驅絳蟲。治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后兒枕痛,惡露不盡,小兒乳食停滯。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用于肉食積滯、胃烷脹滿、瀉痢腹痛、瘀血經閉、產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血脂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