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zjrmh.com)
早在2004年的時候,廣東省就提出“自主創新”的發展口號,明確提出改革開放的前20年是中國制造業的時代,是產品的時代,品牌策劃公司認為后20年是自主創新品牌的時代,中國需要由產品大國走向品牌大國。
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下,我們看到的是惶惶不安的商家們,國外金融機構倒閉,資金受挫,國內一些中小企業也紛紛迎來了冬天,裁員、關門成為普遍話題,僅東莞“關閉潮”民間的說法就是倒掉幾千家企業,靠勞動力累積起來的產品和國外市場是如此不堪一擊。廣州設計公司覺得面對單的依賴外來經濟的發展模式,拉動內需,擁有自主品牌被認為是化解難題的利劍。
然而屹今為止,整個東莞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工廠”,它擁有幾萬家大大小小的企業,但能叫得出來的品牌策劃屈指可數。東莞毛織行業的一位人物曾經這么說:“做品牌?那是過獨木橋,東莞有幾家走過去了的?我也想過做品牌,但年紀也一大把了,做定單就好了,再也不想去拼了。”這樣的觀點或許代表的是普遍事實。但金融危機下特別是歐美經濟大蕭條下,定單沒了,不“拼”的話,只怕連“混”的日子也沒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