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也作白及)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塊莖,是一味古老的收斂止血中藥。醫藥有關白芨藥名來歷還有個傳說。
大約在西漢時期有一位將官,一次跟隨皇上御駕親征,沒想到戰事失利,隊伍潰散,他只好護送皇帝急急回京。他們一路殺了十幾個番將,剛要進關時,卻突然閃出六員番將,攔住去路。這將官力保皇帝先進關,自己返身迎敵,終因連日征戰疲勞過度,寡不敵眾,被敵人砍了幾刀。但他忍痛拼殺回來,在臨近關前時,不幸又被番將一箭射中,跌落馬下,被關內的兵丁救起。百拇醫藥皇上急命酞醫搶救。 ,斷了的筋骨被接上了,其它傷口的血也止住了,就是肺被箭射穿,傷口流血,呼吸急促,吐血不止。眼看會有生命危險,酞醫束手無策。皇帝急了,命人四處征召能人醫治。很快,一位老農拿著幾株葉像棕櫚葉、根像菱角肉的草藥獻給皇帝,說:“請把這藥草烘干,磨成粉,一半沖服,一半外敷在箭傷處。”別無良法,酞醫們只好速速照辦。果然,將官用藥后,不久便肺傷愈合,也不吐血了。皇上要厚賞老農,被拒絕。老農說:“我什么也不要,只求圣上叫酞醫把這藥草編到藥書里,公布于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傷出血。”皇帝答應了,問這藥草叫什么名字,老農答:“還沒名吶,就請圣上賜名吧。”皇帝想了想,問老農;“你叫什么名字呀?”老農回答叫“白芨”。皇帝笑道:“那就給它取這個名吧!”于是,“白芨”就被載入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并一直運用至今。
其實,按李時珍的說法,白芨得名是因“其根白色,連及而生”。其形狀呈不規則扁圓形或菱形,有23個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跡,以莖痕為 ,有數個棕褐色同心環紋,環上殘留棕色點狀須根痕,整個樣子很像“小雞頭”,莖痕和環紋構成了這雞頭的“眼睛”和“眼圈”,因此很容易辨認。夏、秋兩季采挖后,經洗、煮、去皮、曬等處理后入藥用,常研末內服或外用,也可鮮品搗爛外用或制作藥膳吃。
中醫認為,白芨性味苦、澀、寒,質粘而澀,入肺、胃、肝經,功能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藥理學研究證實,白芨含大量黏液質,其中有多種聚糖,還含揮發油、淀粉,有縮短凝血時間及抑制纖溶作用,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