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網,即“漁網” ,是漁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捕撈工具。沿海漁民較早是用簡單的網具在海邊捕撈。明朝出現了撩網、棍網等淺海捕撈網具。清朝以后出現了遠海捕撈網具。內河漁民則多以小型漁具捕撈。曾用于漁業生產的主要漁具有撩網、棍網、推網、拱兜網、地網、插網、搶網、粘網、拉網、流網、拖網、打網、旋網、張網、釣鉤、扒蚶篙、撈罾、箔、河圍網、劃網、抄網、呼網、掛網、溜箔網、蟹簍、蟹倒子等。其中拉網和流網常用于遠海捕撈,粘網多用于內河和近海捕撈。
拉網
拉網,是一種大網,網片約數十尺或數百尺長,下設墜,上有浮。兩端各系長綆。捕撈時,將一端繩綆拴在岸邊,然后以舢舨載網和另一端繩綆,撒網于海面,再引繩綆上岸。拉網時,人站兩排,和著號子,將網迅速收攏,亦呼之“見網”,能體現漁民齊心合力的精神。拉網適用于海底較平坦、海岸多為沙灘的地方。
流網
流網,又稱“扎網”,是由網片和芒子等組成。芒子,是一個細竹竿,上面系著紅綠小旗作標志,下面裝一個大的浮標。漁民出海時,一般用單篷的“腳子”船載著許多網片和芒子,捕魚時,要下一個芒子,然后再下一片或數片網,使每一個芒子都和網片連接,這種網片上有浮、下有墜。撒網后要將網綆系在船上。網片和芒子在海中形成網墻,魚游至此,常會扎在網上,進退不得。
粘網
不明顯的網片。魚蝦撞進網眼兒里,出進不得,“粘”于網上。這種網多置于淺海和河溝。有的漁民在冬季為了改善生活,常在野地里設置粘網,捕捉飛禽野鳥食用。天津野鳥種類單調,只有一種沙雞子鳥,故也稱其“打沙雞子”。